- 作者:劉清穎
- 時間:2013-04-22
- 點擊:8702
- 來源:《漢口學院報》
2009年獲得鄖西縣教育系統(tǒng)“貫徹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,做人民滿意教師”演講比賽三等獎;2010被評為“十堰市優(yōu)秀資教生”;2011年被評為“湖北省優(yōu)秀資教生”,并被湖北省教育廳選拔前往英國倫敦學習考察;2012年8月,作為十堰地區(qū)資教生代表,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務委員劉延東和教育部長袁貴仁的親切接見……這是漢口學院文學院2008屆資教生鄧竹君資教五年來交出的完美答卷。
2013年4月9日,主題為“播種希望與未來”的湖北省第九屆農(nóng)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巡回報告會在漢口學院音樂廳舉行,鄧竹君作為報告團中唯一一名本校畢業(yè)的資教生與在場的幾百名學弟學妹們分享了她在農(nóng)村資教工作的收獲。
????????????????
為了不能被辜負的赤誠
2008年,“湖北省農(nóng)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巡回報告會”在漢口學院舉行,還是學生的鄧竹君在聽了師兄師姐講述的資教經(jīng)歷后,內(nèi)心深受感動,“想要給貧困地區(qū)的孩子插上一對翅膀”的信念在她心里深深扎根。
畢業(yè)后,放棄了福建一所中學提供的優(yōu)厚待遇,她毅然選擇前往鄖西縣馬安中學資教?!白铋_始家里的人很不理解,極力反對。他們認為一個城市長大、從小衣食無憂的孩子會很難適應艱苦的山區(qū)條件。”
在她最初資教的兩年時間里,鄧竹君的母親沒有去看過她,沒有打過電話?!半m然有些失落,但是覺得孩子們需要我,不能放棄?!爆F(xiàn)在,她已經(jīng)支教五年了,家人們也都漸漸地接受和支持她的教育事業(yè)。????????????????? ?
家人的擔憂沒有錯,馬安中學的條件很艱苦,汶川大地震更讓這個貧困的學校雪上加霜。教師沒有獨立公寓樓,四個資教老師擠在兩張1米2的小床上,山區(qū)“特產(chǎn)”的大飛蟲不時飛舞。
“有的時候,我的內(nèi)心也會產(chǎn)生疑惑,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?這就是我要的未來嗎?”但每次走進課堂時,看見孩子們求知的雙眼,那么努力地想要汲取每一點知識的時候,她心里的弦又被深深地觸動?!耙粝聛?,因為這里有一片不能被辜負的赤誠”,一次次她告訴著自己。
慢慢地,在這片淳樸的土地上,她的心和孩子們的心走到了一起。她愛著她的學生,也愛著她的生活。
???????????????
擔負重任愛心育人
學校教學資源十分匱乏。每次回家,鄧竹君便會把家里的圖書往學校帶,每月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資給學生訂雜志。班級里有些學生嚴重營養(yǎng)不良,她便從家里買來牛奶分給孩子們。
班上有一個聾啞兒童,學習十分刻苦,“上課之前,他的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,課堂上,他就努力地看老師的唇形,但英語的聽力就完全沒辦法了”。為此,鄧竹君特意在寫了一篇文章,投到了各大網(wǎng)站,希望能借助媒體的力量給予這個可憐的孩子幫助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一天她接到了一個公司的電話,他們說愿意資助那個孩子上學,并為那個孩子配置了助聽器。
鄧竹君說,鄉(xiāng)村存在的這些問題是教育資源匱乏的表現(xiàn)。九年義務教育是全國實行,但是一些鄉(xiāng)村地處偏僻、資源匱乏,難以給學生提供優(yōu)質(zhì)條件。而她所能做的,就是盡自己最大努力,為山區(qū)教育事業(yè)出一份力。
在教學方法上,鄧竹君通過研究《中國教師報》,研究各地課改資料,提出將“導學案”教學制與“小組學習”制結合的教學方法。
改革是艱難的。由于部分老師覺得冒然改變教學方法有風險,改革并沒有得到通過。她決定從自己的班開始試驗,組織老師們鉆研課本,提取教材的中心問題;讓學生分組討論,充分發(fā)揮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,取得較好成績。“當年馬安中學56人,有27人考上縣一中。對這樣的一所鄉(xiāng)村學校來說也是很不簡單的,這是以前從來都沒有過的?!边@次課改的好成績,也給那些當初反對課改的“保守派”老師打了一劑強心針,自此課改在馬安中學開始正式推行。?????????????????
?教育是對良心的忠誠
沒有愛,就沒有教育。鄧竹君一直信奉著:“誠摯的心靈,是學生情感的鑰匙;高尚的師德,是學生心靈的明鏡?!?/SPAN>
沒有比腳更長的路,只有比金子更珍貴的執(zhí)著。她要求自己:一生做好一件事,與學生相伴終身,與學生共同發(fā)展,向自己的良心忠誠。
她拒絕過很多調(diào)職的機會,“我覺得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,而資教經(jīng)歷也是我一輩子的財富,現(xiàn)在的80、90后的生活都很優(yōu)越,我覺得大家很有必要來基層磨礪一下。離開繁華的大都市,你的心態(tài)會變一個樣?!?/SPAN>